Chrome 扩展安全研究 - 一个UXSS的挖掘经历
首发于: https://www.anquanke.com/post/id/98917
引言
有点想把标题换成
这是我春节前挖到的一个漏洞,大概抓取了用户量top400的 Chrome 扩展,对比较在意的几个问题写了脚本删选了一部分出来,再逐个审计。本次讲的这个漏洞是想产出 UXSS 的时候挖的 UXSS 漏洞之一。我觉得比较典型,涉及到 content_scripts 和 background 脚本及其他 Chrome 扩展的特性,相对来说比较有趣,坑也稍微多一点。
由于不能公开插件详情,我把该插件和漏洞相关的源码抽出来,去掉一些带有公司名的关键字,放到 github 上:
https://github.com/neargle/hacking-extensions/tree/master/content_scripts_uxss
git clone
到本地,打开 chrome://extensions/, 开启“开发者模式”, 点击 “加载已解压的扩展程序…” 按钮,选择 content_scripts_uxss 文件夹即可。
manifest.json
manifest.json 是 Chrome 扩展的清单文件,Chrome 解析扩展时会检查这个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规范。审计也一般从这里开始:
1 | { |
关注点在 background 和 content_scripts:
background 可以设置一个扩展创建时就一直在后台存在的页面,只有关闭扩展才会使这个页面绑定的事件失效,重启扩展或浏览器才可以使定义的全局变量重新定义(Mac 下
command + Q
)。如果设置了page
属性, 如"background":{"page": "background.html"}
, 则这个文件就是该扩展的后台页面,可以访问chrome-extension://{扩展ID}/background.html
进行调试,像本例中只设置了 scripts 属性的情况, 那么 Chrome 会自己生成这个 page 页面,地址在chrome-extension://{扩展ID}/_generated_background_page.html
。content_scripts 可以设置多个, 每一次访问一个 url 符合 matches 的匹配条件且不符合 exclude_matches 里所写的排除条件时,会运行 “js” 里设置的脚本。 matches 可以使用
<all_urls>
匹配所有 url。”run_at” 设置的是 content_scripts 的运行时间, all_frames 为 true 的时候,页面中 iframe 内部的页面也会触发 content_scripts。
background 和 content_scripts 及我们所运行的原本的网页,都不在同一个运行时上下文内,里面定义的变量不可互相访问,每个 runtime 可以访问的 api 也有所不同。但可以使用 window.addEventListener
给原本页面的 window 添加事件,通过事件操作 DOM 结构,background 和 content_scripts 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经常使用 chrome.extension.onRequest.addListener
或 chrome.runtime.onMessage.addListener
进行。
content_scripts
最开始我注意点其实是 /core/js/content_script.js 中的第 #68 行的代码:
1 | if (location.href.indexOf("?") > 0) { |
一般插件内部使用的 jquery 版本不经常更新,该插件使用的 jquery 版本是 v1.7.1,存在如下漏洞:
而 a 参数的值很显然是获取当前 url 的 GET 请求参数,如果它直接使用 location.search
, 那么 Chrome 里面里面会进行 url 编码, 比较难以利用,但是这里的这种写法却是可以使用 hash 来 bypass 的,设置一个如 #?<img [email protected] onerror=prompt()>
可以使得 a=["<img [email protected] onerror=prompt()>"]
, 例如 https://www.baidu.com/#?<img [email protected] onerror=prompt()>
。
但是,当 jquery 传入的选择器为数组的时候,该函数并不会触发漏洞, 如 $(['<img src=1 onerror=prompt()>'])
。而且之后发现了更加有趣的 postmessage 接口,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接下来的代码上。
message 事件
扩展内使用 message 事件的情况,并不少见,在我爬取的 top400 的扩展中,有将近 200 插件在 content_script 内对 window 添加了 message 监听事件,本例中也有 content_script.js#L3:
1 |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"message", function(a) { |
这里的 a.data 就是 postMessage 第一个参数传入的值,例如我们用 ww = window.open('https://www.google.com/');ww.postMessage("aaaaa", "*");
发送一个message,那么这个 a.data 就等于 “aaaaa”。
可以发现,这段代码在判断了一下 data.Action 之后,就把 data 的值用 chrome.extension.sendRequest 发送了出去。这也是在浏览器插件里面经常出现的逻辑,因为正常的html页面并不能访问 chrome.extension 的api,如果需要发送信息到 chrome.extension.onRequest.addListener
或 chrome.runtime.onMessage.addListener
的回调函数内的话, 在 content_script 里面做一次中转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。
注意 content_script 有一个经常出现 domxss 输出函数 html
:
1 | chrome.extension.onRequest.addListener(function(a, b, c) { |
不过这里需要原本页面的 dom 结构里面包含一些条件,必须带有 #Message 和 #Command 两个id的html元素,显然并不是我们想要的。如果页面符合这个条件的话,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 ww = window.open('https://www.google.com/');ww.postMessage({"Action":"ONRESULT", "Message":"<img src=1 onerror=prompt()>"}, "*");
即可造成跨到 google 域的xss攻击。
而 PerformAction 函数却有一个这样的输出,$("body").html(b)
, 这显然就很通用了。
1 | function PerformAction() { |
可是原本 plugdata 的定义就为 null, 怎么使其不为 null 进入条件呢?
1 | $(document).ready(function() { |
可以发现 PerformAction 调用之前有一个赋值,可以使用 {Action: “ONLOAD”} 对其进行赋值,而对 {Action: “ONLOAD”} 的响应,则在 background.js 内:
1 | var RequestQ = [], |
这里如果之前不了解 background_page 的特性的话是比较绝望的,因为对于 plugdata 的赋值来自于 chrome.extension.onRequest.addListener 的回调函数 c, 而 c 的参数则是 IRData 也为 null, 也就是说正常来讲 plugdata = IRData = null
。 虽然我可以发送 {“Action”: “GETFARE”} 来设置 IRData 的值,但是如果 background_page 和 content_script 一样是每一次刷新页面执行一次的话,那就很尴尬了。因为PerformAction 的执行在 $(document).ready(
, 我必须要要求页面过一段时间再执行 $(document).ready(
以求我能在 PerformAction 之前 postMessage 一个 {“Action”: “GETFARE”},其实这里并不需要这样。 (当然这样的条件竞争也是可以达成的,让 $(document).ready(
等一段时间的方法也有很多,一个src地址返回比较慢的script标签就是一个方法)
background page
思考了一下 background page 的设计需求,我觉得它不应该像 content_script 一样每次访问页面执行一次。看了一些官方文档,并写了几个 demo,确定了以下两点:
- background 并不是每次访问页面执行一次,内部定义的变量不会因为页面刷新而重新定义。
- background 即使域改变也不会重新定义和赋值,所有的域都用一个 runtime。
第一点使得这个漏洞更加容易利用,第二点使得我们所写的 payload 并不只影响在 payload 中利用的网站,而是在浏览器和插件为重启之前,每次访问新的页面都可以在不同域下触发 payload.
利用
思路明确了之后,我们只需先 postmessage 一个 {Action: "GETFARE",Data: {//payload看下面源码}}
, 把 IRData 设置为 Data 属性里的 payload, 再刷新页面使其重新执行 PerformAction 函数,PerformAction 会发送一个post请求到 plugdata.URL 上,并把返回传递到 $("body").html(b)
的 b 参数中。(重新设置 iframe 的 src 即可刷新页面)
ps. 由于最近p师傅的 note 神器,证书不能用了,我只能先用我自己没有认证的证书来,baidu 属于 https,要发送 ajax 请求,对象也必须得是 https. 且需要设置 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 和 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s。 请大家在访问poc前,先访问 https://case.neargle.com ,认证一下那个破证书。
在插件已经启用的前提下打开以下链接链接即可,跨域到 www.baidu.com 执行 xss。且之后再访问任意网站 payload 都会执行。
poc: https://blog.neargle.com/hacking-extensions/content_scripts_uxss/poc.html
1 |
|
视频演示
首先访问 https://blog.neargle.com/hacking-extensions/content_scripts_uxss/poc.html 触发漏洞,在依次访问 https://www.baidu.com/ 和 https://www.google.com/ 证明第二个结论。
修复
修复方法有很多,最为常见的就是限定 postMessage 的 source 为当前 window,例如 evt.source === window
,这个是大部分插件采用的方法,如 React Developer Tools 的代码:
1 | function handleMessageFromPage(evt) { |
当然这种防御方式也是可能被 bypass 并受到UXSS影响的,这里暂且不提。
这个插件的情况,其实功能只提供给部分网站,限定 event.origin, 只给部分网站提供该需求即可。例如: event.origin === "https://baidu.com"
.
插件爬虫及其它
本次选取的插件,大概有 500000+ 用户(数据更新至2018年春节前),国内使用的人数较少,大家不用担心受到影响。
使用的爬虫,是之前和蘑菇同学做的研究
参考
- 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en-US/docs/Web/API/Window/postMessage
- https://developer.chrome.com/apps/getstarted
- https://domstorm.skepticfx.com/modules/?id=5739f797c9e0250300990938
- https://github.com/neargle/tips-note/tree/master/postMessage_and_addEventListener_message
本博客所有内容只用于安全研究,请勿用于恶意攻击。
本文URL: "https://blog.neargle.com/2018/02/14/hacking-chrome-extensions-chapter-one-a-uxss/index.html"